膠束結構與膠束濃度簡介
chatgpt / 2024-10-10

1. 膠束結構(Micelle Structure)

膠束是由表面活性劑分子(如洗衣劑中的SLES或SLS)在溶液中自發形成的一種分子聚集體。表面活性劑分子具有兩個部分:

  • 親水頭部(hydrophilic head):這部分通常帶有極性,容易與水分子相互作用。
  • 疏水尾部(hydrophobic tail):這部分是非極性的碳氫鏈,傾向於避開水。

當表面活性劑溶解在水中時,疏水尾部不喜歡與水接觸,因而會聚集在一起,形成膠束。在膠束中,疏水尾部向內集中,親水頭部則指向外,與水接觸,這種結構可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,同時也形成了穩定的膠束。

膠束的作用:

  • 清潔作用:膠束結構能有效吸附油脂和其他疏水性污垢,將這些污垢包圍在疏水尾部內部,然後隨著水沖洗掉。這是洗滌劑去污的基本原理。
  • 增稠作用:膠束的形成和聚集會改變溶液的流變特性(黏度),特別是在溶液中加入適量的電解質(如氯化鈉)後,膠束可能會從球狀變為棒狀或線狀,從而增強黏度。

2. 臨界膠束濃度(CMC,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)

CMC 是指當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的濃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,表面活性劑分子開始自發地聚集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。在此濃度之前,表面活性劑分子會分散在水中,並且會降低表面張力(即提高水的潤濕和去污能力),但是不會形成膠束。當表面活性劑濃度超過CMC時,多餘的表面活性劑分子會開始聚集形成膠束。

CMC的作用和影響:

  • 清潔效率:一旦表面活性劑濃度超過CMC,膠束的形成會顯著提高洗滌劑去除油脂污垢的能力,因為膠束能將疏水性污垢包裹起來。隨著表面活性劑濃度繼續升高,溶液中膠束的數量也會增加,從而提高去污能力。
  • 表面張力的變化:當表面活性劑濃度達到CMC後,溶液的表面張力下降會趨於平穩,這表明表面活性劑分子已經達到飽和,並且不再顯著影響表面張力。
  • 增稠效應:在CMC點附近或超過CMC時,膠束結構會顯著改變溶液的黏度。隨著膠束數量的增加,膠束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增強,這會導致溶液變得更黏稠。電解質(如氯化鈉)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增強這種效應,這是因為電解質能減少表面活性劑分子間的靜電排斥力,使更多膠束形成更穩定且增稠的結構。

3. 膠束形成的條件與影響因素

膠束的形成取決於多個因素,包括:

  • 表面活性劑的種類:不同的表面活性劑具有不同的CMC值。陰離子表面活性劑(如SLES、SLS)的CMC通常較低,這意味著它們在相對較低濃度時就能形成膠束。
  • 溫度:溫度升高通常會降低CMC,這意味著在高溫下表面活性劑更容易形成膠束,這對於熱水洗滌特別有效。
  • 添加劑(如電解質):如氯化鈉的加入能夠降低CMC,促進膠束的形成,並且能改變膠束的結構(從球狀變為棒狀或線狀),從而增強溶液的黏度和去污效果。

4. 膠束和CMC在洗衣劑中的應用

  • 增強去污能力:在洗衣劑配方中,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通常設計為高於CMC,這樣可以確保膠束能夠有效吸附和清除污漬。同時,加入適量的電解質(如氯化鈉)也有助於提高膠束的穩定性和去污效率。
  • 控制黏度:為了調節洗衣劑的黏度,配方設計師可以根據CMC的理論來調整表面活性劑和電解質的比例,從而達到理想的質地和使用體驗。過高的表面活性劑濃度可能會導致溶液過於黏稠,而過低的濃度則可能無法形成足夠的膠束,導致去污效果不佳。

總結:

  • 膠束結構 是表面活性劑分子在水中自發聚集形成的分子團,這些結構能夠有效吸附疏水性污漬,是洗滌劑去污的重要機制。
  • 臨界膠束濃度(CMC) 是表面活性劑開始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。在洗衣劑配方中,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通常被設計為高於CMC,以確保膠束的形成並增強去污能力。
  • 電解質(如氯化鈉) 可以降低CMC,促進膠束的形成,同時也能通過改變膠束的形狀來增加溶液的黏度。
會員評論
  • 暫時還沒有任何會員評論
總計 0 個紀錄,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
會員名: 匿名會員
E-mail:
評價等級:
評論內容:
驗證碼: captcha

瀏覽歷史

新手指南
下單配送區域
訂購流程
收送注意事項
配送與支付
付款方式
服務區域
會員中心
免責申明洗衣定型化契約
服務保證
售後相關
反詐騙
網站安全
服務條款及細則
隱私權政策
聯繫我們
投訴建議
聯絡我們
關於我們